国产在线不卡免费视频|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|男人的天堂av无码av|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|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页|中日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|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蜜臀|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

大聽網(wǎng)   > 正文

【華西都市報】太平鎮(zhèn) 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(上、下)

發(fā)布時間:2020-08-11 10:16:35 稿件來源: 華西都市報

8月10日,都市報12版、13版報道《太平鎮(zhèn) 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(上、下)》,全文如下:

太平鎮(zhèn) 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(上)

太平古鎮(zhèn)紅軍舊址指示牌。

太平古鎮(zhèn)沿途風景。

太平古鎮(zhèn)緊靠赤水河。

川南赤水河南岸,有個水陸交通樞紐:太平古鎮(zhèn)。

太平鎮(zhèn)隸屬四川古藺縣,與貴州習水市醒民鄉(xiāng)一橋相通,成為古藺出川入黔的東大門。這里很早就是商賈聚散的古渡口,成就一方驛鎮(zhèn)。群山環(huán)抱中,房屋依山傍水,層層疊疊,素有“小重慶”之稱。這里也是南方絲綢之路支線“牂柯道”(夜郎道)上人煙稠密的集鎮(zhèn)。

出川入黔的鹽運古道,成為生活于高原與山區(qū)的民眾同其他族群進行物資交換的必要通道,由此成就了同一族群或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,進而為社會整合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
太平渡 朱氏后裔的紀念

太陽在淡淡云層中若隱若現(xiàn),清涼的風吹在臉上,空氣里似乎帶著花草的清香,沁人心脾。古街上來來往往的人們,似乎在這柔和的日子里放松了心情,放慢了腳步,享受著寧靜的生活。古街西頭,一棵上百年的黃葛樹破墻而出,樹根迂回曲折,緊貼墻壁,與墻壁上的爬山虎互相糾纏。

太平古鎮(zhèn)猶如一個經(jīng)歷滄桑的白發(fā)老人,身上承載了太多故事。古藺地方志介紹,戰(zhàn)國至先秦時期,太平古鎮(zhèn)屬古習國部落和夜郎國,該鎮(zhèn)被人稱為“落洪口”。蜀漢時諸葛亮南征,在這一帶出兵布陣。明代以后,來自江西隴南縣太平堡的商人朱復桐,為紀念先輩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傳道,將“落洪口”更名“鹿平場”。朱氏后裔為了懷念家鄉(xiāng)的“太平堡”,將其易名為“太平渡”,沿用至今。

鎮(zhèn)上赤水河邊有一處碼頭遺址,四周綠苔重重,樹木繁茂,時有游客來參觀。這個碼頭,就是川南有名的太平渡,現(xiàn)在叫紅軍渡。

太平古鎮(zhèn)歷史悠久,房屋多為清末和民國時期所建,因地勢陡峭,多依山形走勢。鱗次櫛比的建筑中,有一種閣樓風格的房子很引人注目,那就是吊腳樓。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是1935年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總司令部舊址,這座深宅大院地處半山腰,是當年朱德總司令設(shè)在太平鎮(zhèn)的指揮所,房屋為穿斗式混合建筑,院內(nèi)古樸傳統(tǒng)、寬敞清凈。附近,曾用作紅軍醫(yī)院的劉宅、李宅,也是川南院落民居的代表建筑。

趙家花燈與赤水河月影相映

走在古意悠悠的石板街上,聆聽小販長長的吆喝,偶爾與坐在屋檐下賣草鞋的老人對話,或與那賣米粑的年輕媳婦聊天,就會覺得時光倒流,仿佛置身于沈從文先生筆下的《邊城》。這里不僅有古老的街道、純樸的街民,還有優(yōu)美、動人的風物傳說,“春燕銜泥”“茶鹽星火”“九溪煙雨”……還有古藺揚琴、劃龍船、?;簟⑴?、打連廂等多種民俗文化。

鎮(zhèn)上居民不多,民風濃郁。幾位坐在屋檐下聊天的老人說,每到春節(jié)、端午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,鎮(zhèn)上是最熱鬧的。居民們用繩子將紅彤彤的燈盞系于竹竿上,高懸于瓦檐、露臺上,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掛于家屋高處,大戶官紳則喜歡將火力旺盛的燃燈,高掛在河邊舟船的桅桿上。寒夜里,那些遠方歸來的游子,從幾公里外的遠處都可以看到家鄉(xiāng)的燈盞,感受到故園溫暖的召喚。

古藺縣文史資料介紹:清乾隆年間的中秋節(jié),滿鎮(zhèn)燈火輝煌,不啻琉璃世界。一趙姓鹽商大開府邸,每次都把花燈掛得高高的,最高時有七八丈,十分醒目。亮晶晶的趙家花燈與赤水河月影相映成趣,非常幽美。夜深人靜時,趙家人還請來鎮(zhèn)上文吏和教師爺,聚于燈下飲酒作詩,談笑風生,幾近通宵。

川鹽入黔官署設(shè)水路驛站

古藺縣太平鎮(zhèn),位于赤水河中游西岸古藺河與赤水河交匯處,古名“落洪”(也稱“樂共”,樂與落、共與洪均為通假字),它與土城之間的赤水河中游水路,早在秦漢時就已通航,太平鎮(zhèn)也成了古代由土城通往昆明和越南的必經(jīng)地,其路線大致是:土城、太平渡(永樂)、鎮(zhèn)龍山、赤水河鎮(zhèn)、畢節(jié)、赫章、宣威、昆明、文山和境外越南。上世紀50年代初,土城還出土了一批明代和清代的越南錢幣,證明這條古代絲綢之路“樣舸道”(夜郎道)的存在。

《古藺縣志》(四川科學技術(shù)出版社,2013)介紹,三國時蜀漢大將馬忠,就是沿著這條路線將庲降都督府從土城(平夷)遷往赫章可樂(味縣)的。太平鎮(zhèn)右側(cè)三華里處的九溪口(赤水河西岸),二十多年前曾在這里發(fā)現(xiàn)一座東漢墓葬。沿著赤水河西岸的兩山脊間,有一條南北向的小溪(九溪河),再沿小溪可見一條古通道,由其南端的土城鄉(xiāng)爐缸嘴東渡赤水河后通往仁懷市合馬鎮(zhèn)。這是一條宋代就已開通的運鹽古道和南絲之路古道,宋代播州西部地區(qū)出產(chǎn)的茶、馬和絲綢等很多就是從這條路線運抵太平渡,再順著赤水河往北運往瀘州的。

《古藺縣志》記載,歷史上,貴陽府所屬食鹽有兩個來源,“川省自流井、貢井載至仁懷縣屬之猿猴發(fā)賣;川省射洪縣載至綦江縣發(fā)賣,均系黔地小民到彼,零星接買,馬載人挑,分途運售,自猿猴至省計程十余站,自綦江至省計程二十余站”。

明末清初,因川鹽入黔的交通需求,官署在太平鎮(zhèn)設(shè)立了一個水路驛站,眾多鹽商涌入太平設(shè)號,商賈云集,貿(mào)易繁忙。太平渡口船只臚列,桅檣如林,號子起伏,物暢通流,古鎮(zhèn)逐漸繁榮。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初,太平已成為川黔滇地帶極富盛名的商貿(mào)樞紐。

太平渡渡口簡介。

車行密林,大霧彌漫。

太平古鎮(zhèn)的吊腳樓。

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紀念碑。

炎炎夏日,在四川古藺太平鎮(zhèn)赤水河紅軍紀念碑一旁,傳來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號子聲。原來,鎮(zhèn)上居民為參加民俗文化節(jié) 在 排 練 節(jié)目?!笆箘爬^險 灘 喲 ……”“喔著著,喔著著……”曾擔任鎮(zhèn)上船舶管理員的杜樹清老人哼起一段赤水 河 船 工 號子?!俺嗨犹栕悠占暗煤埽F州人也唱,老輩子幾乎人人會,那是陪伴著我們祖祖輩輩的勞作工具?!?/p>

太平鎮(zhèn) 出川入黔的水陸鹽道(下)

舟行維艱 牯牛船和鰍船的發(fā)明

杜樹清是這個民俗表演隊的導演。他說,祖父過去是赤水河一帶有名的船老大,在驚濤駭浪中經(jīng)歷過九死一生。那時河上的船舶,大多是“鹽船”,包括中圓棒、五舨船、黃瓜皮(炭花船)、麻葉鰍等。下水航行,主要裝載生鉛、硫璜、煤炭、毛鐵(生鐵)等土產(chǎn),直達合江。上水航行,主要運載川鹽。船工水手的配置,一般是每船載重5噸,配置船工1人。同行船舶船工合力同拉一船,依次上灘,名曰“換中”,無船換中,則另雇當?shù)剞r(nóng)人協(xié)助拉纖,稱“拉腰灘”過灘。上水牽挽困難,下水航行更兇險。

赤水河流經(jīng)太平鎮(zhèn)一帶,灘陡水急,舟行維艱,一不小心就會船毀人亡。于是,杜樹清祖父發(fā)明了一種牯牛船和鰍船(麻葉鰍)。

牯牛船又名梭耳船、艄船。底皆夾板(雙層),結(jié)構(gòu)堅實,干舷較高,能經(jīng)受急浪沖擊。牯牛船不用舵,船頭船尾,都是用艄。船中小臺,高約五尺(約1.7米),司舵者居其上,作為后駕長(后領(lǐng)江)駕船的蹲板。這個操作大艄的平臺,遠比用舵船舶的蹲板要高、站在這個高高的平臺上,從灘的上方就看得見灘下,正確操作,安全過灘。

赤水河河面狹窄,放船下灘,船只必須操縱自如,稍一遲緩,便會糜碎土沉。為了保證安全,牯牛船結(jié)構(gòu)特殊,船尾歪側(cè),遇到緊急情況,船頭掉向特別靈活。因又稱作“歪屁股船”,與航行烏江的歪屁股船兒近似。

過古藺縣城的古藺河在太平渡(太平鎮(zhèn))匯入赤水河,形成一個重要碼頭,歷史上進出古藺的貨物多在這里下船。天平鎮(zhèn)上也有鹽號若干,巨大的人員聚集和消費,促進了場鎮(zhèn)的興旺與繁榮,四面八方的商人,前來經(jīng)營販運鹽、酒、布匹、百貨、木材、山貨土產(chǎn)生意。太平鎮(zhèn)這處小小碼頭,也發(fā)展成南絲路支線“牂柯道”上的重要集鎮(zhèn)。

《古藺縣志》介紹,舊時太平鎮(zhèn)一帶的背鹽工十分活躍,民國后期到解放初期,每年由赤水河運往茅臺鎮(zhèn)的鹽有上萬噸。鹽運的發(fā)達也帶動了茅臺鎮(zhèn)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,因此茅臺鎮(zhèn)一度改名為鹽商鎮(zhèn),當?shù)刂两襁€流傳著“家唯儲酒賣,船只載鹽多”的詩句。特別是在鹽運的推動下,茅臺鎮(zhèn)生產(chǎn)的美酒也通過鹽商遠銷各地,聲名遠揚。以1952年為例,為了鼓勵鹽運,政府規(guī)定:無論人背還是船運,每運鹽至70到75斤,就可得到其中9至10斤作為獎勵。

后來公路修通后,汽車逐漸代替了人力原始背鹽。這里的運鹽古道和碼頭才漸漸式微。

車行艱險 密林里濃霧彌漫

太平鎮(zhèn),與紅軍長征“四渡赤水”有著血脈深厚的關(guān)聯(lián)。

1935年,中國工農(nóng)紅軍在川、滇、黔三省邊界進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戰(zhàn)役。戰(zhàn)役歷時72天,其中在古藺縣轉(zhuǎn)戰(zhàn)達54天。太平鎮(zhèn),就是紅軍長征二、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轉(zhuǎn)戰(zhàn)的地方。

那天,細雨霏霏,我們沿著石階攀上山腰,來到太平渡陳列館。陳列室里,紅軍用過的號譜、醫(yī)書、手榴彈、宣傳畫、鍋盆、蘇維埃紙幣、銅幣等200余件文物擺放得井井有條。

遠離塵囂的太平鎮(zhèn),處處洋溢著紀念紅軍的印記,紅軍渡口、長征街、長征大橋等以紅軍長征命名的建筑隨處可見。當?shù)厝苏f,這里也創(chuàng)造了許多“之最”——“四渡赤水”次數(shù)和渡口最多,收養(yǎng)救護紅軍傷員、失散人員最多,幫助紅軍渡河、當向?qū)?、籌軍糧、搞宣傳的人最多,紅軍留下的遺物最多……

我們的太平鎮(zhèn)之行,是一次艱險之旅,也是一次向紅色文化地標和古驛道的致敬之旅。我們開車從川南福寶鎮(zhèn)進入貴州境內(nèi),沿遵義市長期鎮(zhèn)、官渡鎮(zhèn)和習水縣城西進返川,進入太平古鎮(zhèn)。當?shù)厝苏f,這條線路就是由川入黔的古驛道。

那幾天正是雨季,伴有山洪塌方,我們進入山林后,行駛在很窄的鄉(xiāng)村路上。山道彎彎,路面濕滑。沿途霧靄流動,山色如黛,滿眼是幽幽竹林,竹葉上淌著晶亮的雨水。黔北丘陵十分荒涼,好久看不到一戶人家。密林里車載GPS也失靈了,一個勁兒喊“請掉頭行駛”。一坨坨濃霧襲來,迷迷茫茫,能見度僅七八米。

叢林深處,一條七八米寬的河道橫在面前,河水渾黃,蕩起浪花,河底不知深淺。河上,是一座用石頭壘成早被沖垮的人行橋。黑黢黢森林里,雨嘩嘩嘩越下越大。走在前面的朋友下車,撿起石子朝橋下的河道扔過去,想試試水深,沒用?!叭f一車子在河中間翻了,荒郊野外,手機又沒信號,咋辦?”這時,河對岸叢林里顛顛簸簸開來一輛轎車,車上跳下3個年輕人,他們隔岸揮手,瞪大眼問:“你們四川人咋跑這森林里來啦?干嘛呢?莫怕,我們?nèi)硕?,車子開翻了抬起來就是?!币晃婚L發(fā)姑娘的喊話,讓我們哭笑不得。想著雨越下越大,天色已晚,再不走更走不了,只得小心翼翼啟動車子,一步步挪移著踏水而過……事后想來,那一趟算是驚險中的“太平”啊。

文/圖  李貴平


文章關(guān)鍵字: 太平 古藺縣 赤水河 太平鎮(zhèn) 太平渡 編輯:周玨帆


返回頂部